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发行公告

全面剖析“贺岁”纪念币的意义

2020/3/24 15:53:23      点击:

中国人民银行自2003年开始,发行了普通贺岁纪念币,从此开创了贺岁系列的先河。可以说,这是普通纪念币乃至整个收藏界的伟大创举。综观当今中国收藏界,以生肖题材为主题的收藏品比比皆是,而真正以贺岁为题材的却只有普通纪念币,这是创新,是空前的。 贺岁与生肖是有区别的,贺岁的含义和意义要比生肖更为宽泛,更为丰富。在辞海中,贺岁即“贺年”,是庆贺新年(春节),在中国传统的新年是农历的春节,而非公历的新年——元旦。  

中国的农历年是我国的传统历法,即通常所说的阴历,纪年用天干地干搭配,60年周而复始,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农历的年份用干支表示。天乾地刊,古代历来以天为主、地为从。天干为10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又叫十母,对应的十二地支则别称十二子,地支为12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都是表示次序的符号。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拿10干的“甲、丙、戊、庚、壬”和12支的“子、寅、辰、午、申、戌”相配,10干的“乙、丁、己、辛、癸”和12支的“丑、卯、巳、未、酉、亥”相配,从甲子、乙丑……直至癸亥,共配成60组,用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按此排法,当天干10个符号排了六轮与地支12个符号排了五轮以后,可构成60干支。

续排下去又将恢复原状,周而复始,即如民间所说“六十年转甲子”。干支多用来纪年,现农历的年份仍用干支。 汉代蔡邕《月令章句》:“大桡采五行之情,占斗纲所建,于是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支。干支相配,以成六旬。”大桡是黄帝时代的大臣,这里的配成六旬,即六十甲子,取了天干十和地支十二的最小公倍数。干与支按顺序相配合,由甲子乙丑……一直排至癸亥为第六十对,正好干、支均用最末一位,再排便是重由甲子开始,这一循环称为一个甲子。其中,每个天干出现六次,每个地支出现五次。由此可见,如果是贺岁,按照中国的传统是对农历年的庆贺,那么正常的发行周期就是60年为一个周期,这样才是完整的贺岁系列题材。 生肖也称为属相,或称为相属,简称属。按照汉字的解释,“生”指“出生”,“肖”义为相似、类似。

生肖是代表十二地支而用来纪人的出生年的十二种动物,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谈中国人的生肖,首先要从中国农历的干支纪年说起,中国古人讲究天人合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人与自然界万物就具有天然的联系。《论衡·物势》载:“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午,马也。子,鼠刀。酉,鸡也。卯,兔也。……亥,豕也。未,羊也。丑,牛也。……巳,蛇也。申,猴也。”以上引文,只有十一种生肖,所缺者为龙。该书《言毒篇》又说:“辰为龙,巳为蛇,辰、巳之位在东南。这样,十二生肖便齐全了,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的配属如此完整,且与现今相同。 因此,古人就用十二种动物分别与十二地支相配成为“十二生肖年”。 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如凡是含有“子”的干支年,就是“鼠年”,这一年里出生的人都是属“鼠”;凡是含有“丑”的干支年就是“牛年”,这一年进而出生的人都是属“牛”。又如甲辰、丙辰等等都叫龙年,龙年出生的人,便是属龙的,其余类推。

后来,人们认为人生某年就像某物,如龙年生的肖龙,简称十二生肖。在我国十二生肖文化中“生肖情节”是国人难以割舍的永恒题材。 以干支为次序记载的农历年当中自然就包含了生肖,因为生肖是代表十二地支而用来人的出生年的十二种动物,并且在现在已经发行的贺岁题材的普通纪念币中都有与十二地支相对应的动物的图案出现,因此,贺岁普通纪念币具有生肖和贺岁双重属性。

2003年是农历癸未年,为我国传统的生肖羊年。羊在十二生肖中排在第八位,与十二地支中的“未”相对。羊是十二生肖中最富温情的属相,它温顺并带有些许羞怯的性情,惹人喜爱。中国人民银行特别推出了普通纪念币板快中新开发的贺岁系列——癸未年生肖贺岁羊币。其作为普通币中的生肖与贺岁双重属性的龙头,又成为人们投资关注的焦点。   

综上所述,贺岁系列普通纪念币,如果以贺岁为周期发行,那么60年为一个完整的循环,如果以生肖为周期发行,就是12年为一个小循环,由五个小循环组成一个大循环。可见,将贺岁币具有生肖属性是合情合理的,而非一些人说的人与动物的区别,也不与生肖相冲突。而对贺岁系列产生疑义的根源,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了解,或是了解的不全面,不深刻,是对收藏知识的孤陋寡闻,一知半解。而这正是贺岁系列发行的意义所在,它可以填补中国传统文化在收藏界的空白,因此贺岁题材的发行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新世纪、新时代、新中国对宏扬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最好的产物,贺岁系列前景广阔,必将载入收藏的史册。 附: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后期。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有人认为中国在汉武帝以前用干支纪年。

可是,这就是太岁纪年,用太岁所在纪年,干支表示十二辰(把黄道附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木星11.862年绕天一周,所以太岁约86年多走过一辰,这叫做“超辰”。在颛顼历上,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是太岁在丙子,太初历用超辰法改变为丁丑。汉成帝末年,由刘歆重新编订的三统历又把太初元年改变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从乙酉改变为丙戌。还东汉的历学者没用超辰法。所以太岁纪年和干支纪年从太始二年表面一样。 干支纪年,一个周期的第一年为“甲子”(如黄巾起义口号为“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第二年为“乙丑”,依此类推,60年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如1864年为农历甲子年,60年后的1924年同为农历甲子年;1865年为农历乙丑年,1925年同为农历乙丑年,依次类推。 必须特别注意的是干支纪年是以立春作为一年即岁次的开始,是为岁首,不是以农历正月初一作为一年的开始。例如,1984年大致是岁次甲子年,但严格来讲,当时的甲子年是自1984年立春起,至1985年立春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