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道法自然,人水和谐” 传承都江堰工程的千年智慧与工匠精神 ——专访四川省水资源综合规划咨询专家、四川大学梁川教授

2021/4/30 13:52:35      点击:


都江堰俯瞰图

(图源:都江堰市人民政府官网)


记者:2018年5月18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始建于战国时期的都江堰,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就是根据岷江的洪涝规律和成都平原的地势特点,因势利导建设的大型生态水利工程,不仅造福当时,而且泽被后世。”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度凝练了都江堰的特点、效益和价值,明确提出了“都江堰是生态水利工程”的重要论断。您作为水利专家,请谈谈都江堰工程的生态效益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四川省水资源综合规划咨询专家、四川大学梁川教授


梁川: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当地老百姓历时14年,终将都江堰建成。都江堰是世界上年代最久、唯一留存、无坝引水的宏大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古代水利工程的鼻祖与典范,号称“独奇千古”“镇川之宝”。作为千年古堰,都江堰发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我从水利工程和水利学的角度来讲,主要是体现在都江堰首部枢纽工程,其中以它如何分沙和排沙为例,详细谈一下。


都江堰“鱼嘴”

(图源: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


都江堰“飞沙堰”

(图源: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


都江堰“宝瓶口”

(图源: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


都江堰地处成都平原西北角,即在岷江上游出山口段。岷江的上游是贡嘎山高山峡谷,坡地海拔比较高,岷江是长江上游一条较大的一级支流,水势浩大的岷江水流挟带着泥沙和卵石,冲泄流经都江堰。河道中的泥沙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种是悬移质泥沙,即悬于水中比较细的沙石,我们看到黄河等河流在洪水季节的浑浊黄色,其中就多是悬移质随水流从上游带到下游。另一种是推移质泥沙,就是重一些的卵石砂石,不会悬浮于水中,沿河床底向下游推移。


都江堰首部枢纽是由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大工程互相配合组成,充分体现出具有系统性处理泥沙的特点。首先,都江堰首部枢纽的鱼嘴工程,形态尖尖如大鱼的“嘴”,故而得名。岷江汹涌水流流到这里,自然被分为内江与外江。鱼嘴分水现象很直观,它又是如何分沙呢?按照水流运动的自然规律,位于江中的鱼嘴,在分水的同时,也将水中一部分悬移质泥沙带到了外江。接着下一步是发挥更大作用的飞沙堰,当挟沙水流进入内江通过从鱼嘴到宝瓶口距离有1000多米的弯道至宝瓶口,水流要经过飞沙堰。飞沙堰是位于宝瓶口前内江右岸几十米处的一道低矮堰坝,江水在内江弯道中会形成从上游到下游的螺旋流。我们拿体育场跑步打比方,运动员跑弯道时身体会有所倾斜,水流也一样,水面会由凹岸(左岸)往凸岸(右岸)倾斜,自然形成了左岸水面较右岸水面高,河流中的泥沙跟随水流的运动,并受到螺旋流的作用便把泥沙甩到飞沙堰外顺流而下,此时几乎90%以上的泥沙通过鱼嘴和飞沙堰分水分沙,都被分排出去了。排沙还没有结束,剩下还有一部分怎么办?宝瓶口是劈开玉垒山的一道缺口,内江水经此流向广袤的成都平原。俯视宝瓶口细长如瓶颈,水流进入狭窄的宝瓶口之前受到制约,在内江右岸还有一个叫凤栖窝的回流区,其余的沙石在这里便会沉积下来。在每年对都江堰工程进行“岁修”时,便由河工淘出泥沙和卵石。你看通过这样三步,环环相扣,最终把进入内江的泥沙全给清除掉了。于是,澄清的水源得以通过宝瓶口流向成都平原。


都江堰首部枢纽作为无坝引水,能够自动调水和分水,而且依靠内江天然河流弯道的水流运动实现了分沙和排沙,多么巧妙!都江堰工程的设计思想,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尊重自然规律,而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充分体现了“人水和谐”的生态环境效益。它就是一个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正符合习总书记所说的“因势利导”的典型事例。


记者:都江堰是名副其实的超级工程,变水害为灌溉之利,在它的哺育下,一个被誉为“天府之国”的成都也随之诞生。请问都江堰目前在成都的水利系统中处于什么地位,您如何看待水利与城市共生共依互利的关系?


梁川:岷江水流从内江经宝瓶口进来一分为四:蒲阳河、柏条河、走马河、江安河,在平原地带发散开来。当时人工凿成的渠道,过去了两千多年,也与天然河道差不多了。四条河为干渠,下面又分为支渠、斗渠、农渠和毛渠共5级,纵横交错,密如蛛网的河道、水渠,组成了一个灌溉面积达1500多万亩的特大型灌区。


公元前270年,李冰于蜀郡任郡守,开始率众修建都江堰,把岷江改道经过成都建航道,是秦国为统一全国的战争做准备。要让兵力粮草先行,开挖了宝瓶口进水,以形成重要的航运通道。但都江堰实际产生的影响更深远,两千多年来的运用,给下游城镇提供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灌溉以及生态保护。因为有水,所以就有了水里的动物和植物,形成了湖泊,有了湖泊还可以发展水产养殖,还产生了水的景观。另外,都江堰的地理位置在成都西北面,比成都市约高200-300米,利用落差就可以发电。都江堰工程于2000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古代在周边附近修建有二王庙、伏龙观、秦堰楼等建筑,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前来造访,又带来了丰富的旅游资源。目前,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一座多功能、多用途、综合性的特大型生态水利工程,至今仍发挥着巨大的社会、经济、环境等多种效应。因此可以说,她造福万民,泽其后代,与成都这座城的命运与形态也深度联系在一起,密不可分。


都江堰工程除了首部的三大主要工程分水分沙的功能之外,还修建有一系列分水闸、节制闸、闸坝等。两千多年来,都江堰工程使得成都平原灌区“稻田足水慰农心”,但也历经维护维修和提升改造,该工程的整体结构是不断在优化,不断被改造,工程技术也不断在提升和逐步完善,最终才趋于成熟的。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都江堰管理局对其的管理也由粗放到精细,从传统到现代化的智慧水利、自动控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举例来说,现在都江堰信息化管理系统具备远程遥感遥测功能,可以把干渠、支渠、斗渠、农渠和毛渠各级水闸的闸门进行远程遥控,初步实现操作的智慧化智能化。这种古人的智慧和现代化管理相结合,也是一脉相承的。正因如此,才使得整个成都平原有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有了“天府之国”的美名。


记者:都江堰有一年一度的工程维护,人称“岁修”,是其历经2200多年依然发挥作用的奥妙所在。相传李冰曾将岁修总结为治堰准则六字诀:深淘滩,低作堰。请问都江堰工程运作的原理是什么,以及现代水利专业如何借鉴古代水利工程中的智慧?


梁川:蜀郡太守李冰当年带着部下,对岷江上游进行了细致系统的考察,才能最终精确选址宝瓶口。整个工程施工长达14年,同样富有巧思。像开凿宝瓶口,《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李)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离堆就是被分开的玉垒山末端,状如大石堆,因“崖峻阻险,不可穿凿,李冰乃积薪烧之”。玉垒山质地为花岗岩,是非常坚硬的,当时尚未发明火药,李冰就让人先用柴火烧,再用冷水浇,使石头膨胀受冷爆裂,得以将山石分开。岷江江水也不致于如之前撞上玉垒山后便向南流走,并消除了此地遭遇洪水旱灾的可能。


最典型的大概要算二王庙中所镌刻的治水“三字经”,其中的六字诀“深淘滩,低作堰”知名度最高。河流从上游会携带泥沙而下,在凸岸沙石淤积,还可能出现河心滩,改变河道的形态。“深淘滩”就是指对河道内淤积泥沙的挖淘或疏浚,在洪水季节使其河道行洪变得很顺畅。都江堰每年冬春枯水期“岁修”,对凤栖窝泥沙的清理,即以淘挖至出现4根卧铁为深度标记。“低作堰”就是在河道两岸低洼的地方修一个堰,就是小型的堤坝,以避免夏季节洪水泛滥,同时还可以把水资源储存起来,达到“引水以灌田,分洪以减灾”之目的。“深淘滩”说的是怎么维护管理河道,“低作堰”则是如何充分调配和利用水资源,这就是古代水利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现在的挖沙船、挖泥清淤,以及农业灌溉的“调汛”,与这六字诀都是一致的,它是沿用至今,或是全球通用的通则。


除此之外,在二王庙可以看到“逢正抽心、遇湾截角”的八字格言,我认为也很重要。“逢正抽心”与“深淘滩”核心思想大同小异,就是说遇到河流是顺直时,把中间的沙滩、河心滩“抽”掉,也就是将它挖掉。遇到河道是弯曲时,则“遇湾截角”,从河湾马蹄形开口的地方直接打通,在汛期让水流通过顺畅。现在的疏浚河道也是为起到类似的作用。在现代水利工程的设计和建造中,这些古老的智慧被借鉴参考的地方还有很多。


刚才已简单讲到过都江堰首部枢纽工程的选址和其运作原理,所构成有机整体相辅相成,三个部分缺一不可,正是古人“道法自然”、“因势利导”的智慧充分体现。当然,治水“三字经”也应当是李冰那个年代古人通过水工程建设所获得的经验与智慧,总之这些都是现代水利工程设计和建造可以汲取的智慧。


记者: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举办时也强调“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您是如何看待都江堰工程中体现的工匠精神?以及这种精神对于现代水利工作者的意义。


梁川:前面提到都江堰工程的运用是变化发展的,正因为它是随着自然环境动态变化与发展,才能永葆青春、永续利用。李冰率领当地劳苦大众,发挥人民的智慧,创造了这么一项伟大的工程;在后续两千多年来历代总结治水、治理河道的经验,既有传承也有借鉴,还有发展亦有应用,它不仅是在水力学理论方法的运用上,而且在工程技术措施上也有不断的改进和创新。我觉得工匠精神即要发挥李冰那种“大无畏”治水的精神。


另外,我们的工匠精神还要体现“因时而异,因需而异”的思想,因时间的变化、科技的发展而异,也根据国家的需求而异,也不能一味的“遵旧制,毋擅变”。近年来,我们大力提倡和发扬双创精神,所以要敢于创新、创造。在保持李冰的传统工程中合理有效成分的同时,还要不断超越传统、更新传统、使其逐步完善,不断发展。譬如:现代水利的信息化和智慧化,对人工智能AI、大数据、互联网等的应用,均融入了对水利工程的科学配置和科学管控,才能真正使都江堰这样一个伟大的水利工程日久弥新,兴利除害,造福人民。我们还要学习李冰大无畏治水的工匠精神,14年的艰辛修建过程,需要的是可持续性的坚韧不拔,要敢于吃苦耐劳。


最终总结一下,学习李冰能工巧匠的精神,还是要尊重自然,“道法自然”并达到“人水和谐”才能巧夺天工。我在高校给学生们上课,经常讲到这一点,作为现代的水利人,学习为了什么?不只是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同样也要去实践,要敢于吃苦耐劳。以上这些都是我们当代水利人值得学习和弘扬的精神,这些精神概括起来,就是科学精神。


(采编:黄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