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收藏投资

你不知道的青铜器故事之奇巧之尊——亚址方尊

2016/3/23 15:42:04      点击:
 在我们今天的语境中,还保留着诸如“尊敬”、“尊重”、“尊崇”、“尊贵”等表示敬仰、崇敬、贵重含义的词汇,足见尊作为敬辞的重要性;在商周的青铜器铭文中,也不乏像“尊彝”、“宝尊彝”这样指称重器的说法,古人崇重尊的心理由此可见一斑。作为最长寿的几种青铜容器之一,尊一直沿用到战国晚期。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演化出许许多多形态各异的青铜重器,亚址方尊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

    这件于1990年在河南安阳郭家庄160号墓出土的尊属于大口折肩尊类中的方体类型,这类方体尊中最大也最著名的一件是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出土于湖南宁乡的四羊方尊。亚址方尊虽然不如四羊方尊那么硕大和有名,却因出土于殷墟遗址而代表着商王朝的正统文化,也堪称方体大口折肩尊中的经典之作。与其同墓所出的还有一件形制、纹饰皆与之相同的方尊,二者应为一对。

    亚址方尊通高43.9厘米,重21.4公斤,从其器形、纹饰风格来判断,应属于殷墟第三期,也就是殷墟最鼎盛时期铸造的器物。此尊造型雄伟,纹饰瑰丽,方口外侈,束颈斜肩,敛腹微弧,下承喇叭形高圈足。内底铸有铭文“亚址”,是受器者或作器者的名徽,所以命名为亚址方尊。

    全器饰以华丽繁缛的纹饰。尊体外壁等距饰扉棱八组,每组为间断的三段,分别装饰于颈、腹和圈足。其中四组位于尊体四面相交的四隅,四组位于每面的正中,以掩盖合范浇铸产生的范缝,兼作修饰美观之用。饰于颈部的一段在口沿下出射于外,形成独特的美感。尊颈部饰内填对夔的蕉叶纹和兽面纹,肩饰兽面纹,均以云雷纹衬地。腹、圈足以分解式大兽面纹为主,各面正中的扉棱构成兽面的鼻-额中线对称轴,兽面均曲折角,长方目,目正中有内凹的“一”字形瞳孔;在兽面纹带的上方还各饰以相对对称的夔纹带;夔纹带、兽面纹带均有云雷纹衬地。

    在器肩部还装饰有八个龙形兽首,其位置与八道扉棱各在同一条纵向直线上。位于肩部四隅的四个兽首为象首龙形,其下半部分为上卷的象鼻、叶状象耳,并有前突尖锐的象牙;上半部为一兽面,兽面双角外卷,张口衔住象额作吞噬状;兽面外卷的双角由一对相向的卷体夔龙构成。位于肩部每面正中的四个兽首均作龙首形,臣字目,鼻尖微翘,张口露出利齿,其双角均为五叉掌状角(驼鹿角),角尖分出五个分枝,角掌中还刻划有目纹,这种角形只见于晚商和西周早期,是非常特殊的一种角型。非常有意思的是,在器肩部与这八个兽首相对应处,各有一个圆钉头,这八个兽首均是套装在这八个圆钉头之上的,因此它们可以被自由地取下或装上,是先铸好后再利用榫卯结构与尊的主体结合为一体的,这种做法非常特殊和精巧,与通常的分铸后再与主体铸接在一起的做法不同。这也使我们能非常直观地了解到分铸技术在商代应用的普遍程度。

    亚址方尊所属的大口折肩尊类,在商代早期即已出现,是最早出现的尊的形式,其形式可能是模仿自陶尊的形状。但早期的大口尊都较矮,因其口径大而显得较为矮胖。到了晚商时期,这类尊的尊体开始变得高大,颈部和圈足都有所加长,成为雄伟的重器,亚址方尊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而到了商代末期,这类流行于整个商代的大口折肩尊逐渐被新兴的觚形尊和筒形尊取代,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