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古代钱币和吉祥文化的情结

2018/3/18 11:00:37      点击:

吉祥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中国钱币从它诞生之初便融入了吉祥文化的内容。几千年来,中国的钱币文化和包括吉祥文化在内的民族文化、民俗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一、古代金、银币和吉祥文化的不解之缘

 

古代中国的金、银币,从诞生之初,便融入了吉祥文化的内涵,历经两千多年,始终和吉祥文化有着不解之缘。谨以实物证之:

郢爯
图1 楚金版

 

1.楚金版。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是大量用金的地区,也是当时中国主要使用黄金货币的地区。楚金版的器形主要是参照龟甲的形制而来(图1),所以有人亦称之谓“龟甲板”。龟在中国古代称为“玄武”,是一种神兽、瑞兽,归为“四灵”(代表东、西、南、北四亇方位)之一,当然是祥瑞之器。

 

图2  金、银贝

中山国金贝(正背)1

战国银贝正面
(银贝正)

战国银贝背面
(银贝背)

 

2.金、银贝。战国时期的中山国曾经铸造过金、银仿贝(图2)。中华民族的先民视“宝贝”为平安吉祥之物,所以宝贝不仅是一种装饰品,而且是一种祈求祥瑞的神器,妇女生产时,必须手握宝贝,方可保佑母子平安。

 

图3  麟趾金、马蹄金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中国古代金银币8.TIF
麟趾金

汉-马蹄金
马蹄金

 

3.麟趾金、马蹄金。西汉武帝时期铸造麟趾金、马蹄金(图3)。麒麟是一种想象中的神兽,马在古代是人们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和决定战争胜负的保护神,都是人们依赖的祥瑞之物。把黄金制成麒麟、天马之蹄和趾的形状,寓意自然是取吉祥之意。《汉书·武帝纪》曰,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三月,武帝诏:“有司议曰,往者朕郊见上帝,西登陇首,获白麟以馈宗庙,渥洼水出天马,泰山见黄金,宜改故名。今更黄金为麟趾褭蹄,以协瑞焉。因以班赐诸候王。”颜师古注:“武帝欲表祥瑞,故改铸为麟足马蹄之形,以易旧法耳。”

 

图4  金、銀铤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中国古代金银币
-2宋-金铤(苏宅韩五郎)重十二两十分金.JPG
南宋金铤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中国古代金银币-2.tif
元银锭

 

4.金、銀铤(錠)。两宋、金、元时期的金、银铤(錠),最常见的器形,或者说基本器形是“定胜形”(图4),有人称“线板形”。即两头弧形、中间束腰的平板,然而,它又比“板”厚实,上面相对宽大,底部略小,所以称之为“线板”,不如称之“定胜形”更为确切。“定胜形”的金、银锭,底部平整,摆放平稳,上部较为宽大,且略為向外展开,可以叠压成摞摆放,其寓意“铤(定)升(胜)”,有一铤(定)高升,步步登高之意。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中国古代金银币.TIF
图5 明银锭

 

5.元宝。把金、银锭称为“元宝”之名,起于元代,或有“元之宝货”的意思。但我们现在概念中的“元宝”之形——中间略为鼓起的马蹄形,则是明中期以后才有的形制,这种形制又回归到经过改良的马蹄之形(图5)。

 

所以,综观中国古代金、银币的形制都和吉祥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古钱币中的吉祥文化

图6  “武”字空首布 

1-4A

 

图7  背安、背夸桥足布

10橋足布安邑二釿
古钱文字第三节附图之安邑、大梁

 

11橋足布安邑二釿背安
安邑二釿背安

 

10橋足布梁夸釿五十當寽
橋足布梁夸釿五十當寽正面

 

16橋足布梁夸釿五十當背夸
背面文字“夸”

 

公元前8世纪前后的春秋中期,青铜铸币诞生,吉语钱便应运而生。春秋时期的“武”字布是空首布中最常见的一种(图6),铭文“武”便是一亇吉祥语,“武者,盖取七德之义”。《左传》宣公十二年曰:七德,“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战国初的桥足布多为素背,但在早期的桥足布中,也有加铸背文的,如“安邑二釿”布、“安邑一釿”布的背面都有加铸“安”字的;“梁夸(大)釿百当寽”、“梁夸釿二五十當寽”布,背有加铸阴文“夸”字的(图7)。背“安”、背“夸”均是吉祥语。


图8  齐刀

16齊之大刀

17齊之大刀背大昌
齐之大刀背大昌

 

图9  燕圆钱      

10方孔圓錢一刀

21鉛錢一刀背
一刀背吉

 

除布币外,其它铸币也一样会有吉语。如:齐刀、即墨刀、安阳刀的背面会铸上“日”、“吉”、“大昌”(图8)、“辟封”、“安邦”、“大行”等吉语;燕刀、燕圆钱的背面会铸有“吉”字(图9);战国秦“半两” 钱的背面也曾经发现过祈求财富的吉语“千贝”。